驱而远之是指使其远离人群,回到森林之中。
天即自然界的功能就是运行和生长,由功能而说明其存在,这是孔子和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。其实,孔子并不是一般地发发感叹,而是确有深意,这个深意是不是如同朱子所解释的那样,是指道体之本然或程子所谓与道为体[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中华书局1983年版,第113页。
这里包含着对生命的尊重。这样,儒道两家对于道的理解与解释也就不完全相同,道家所说的道,完全是自然的,治理社会也要用自然之道。仁是孔子和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,是主体的自觉意识,是人的最高德性。因此,天除了具有自然生命的意义,还具有道德意义。但是朱子的解释却也把握住了孔子这句话的精神,即是讲天地之化,……无一息之停,并由此而引出天人关系问题,欲学者时时省察,而无毫发之间断也[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113页。
但是,从他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这句话看来,他是完全理解了,否则,他不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。但是天道、天德需要人来实现,这就是人能弘道的真正含义。坐忘就是实现这一境界的方法。
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,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。这并不是抹杀事物的差别。[25]《庄子集释·知北游》。饥之,渴之,驰之,骤之,整之,齐之,前有橛饰之患,而后有鞭筴之威,而马之死者,已过半矣。
几是从无形到有形之间的发动、发生、变化的内在动力及其微妙的作用,同时还必须得到水等条件才能继续进行并完成生命的进化。首先是生出最简单的生物,相当于微生物,进而生出小虫,再进而生出陆地动物(马),由陆地动物(马)生出人。
二者虽然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,但是有心身之别。对此,历来有很多解释,郭象则解释为反复相明。社会政治以不伤害人性为最高原则,也就是以自然为最高原则。庄子哲学不是二元论的哲学,也不是宗教神学。
但是,在未能体道的情况下,则不能没有各种限制,这些限制主要是人为的,不是自然本身所造成的。因此,人与自然界处在生命的有机统一体中。只有人才以自己为主体而以万物为客体,以自己为我而以万物为他者,这样,就从自己的欲望出发,对自然界的万物进行认识,从自己的利益出发,将万物分出有用或无用的区别。[30]《庄子集释·知北游》。
庄子强调的是无我之心、无待之心,由此而有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。庄子哲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,用吊诡式的语言,用寓言和移情的方式,表达他对世俗之情的批判精神以及对自然真情的向往,因此,他并不是从正面论述真心、真情,而是通过大鹏之游、蝴蝶之梦、濠梁之乐、无用大用之辨、天籁人籁之说,以明其自然之情、自由之志。
[11]《庄子集释·齐物论》。但是,其可贵之处在于,他指出了人类生命是从其他生物进化来的,而其他生物是由气的变化产生的。
[19] 其实,无用之用才是一种大用,绝不能从人的狭隘的功利目的出发去衡量自然界的万物。鱼处水而生,人处水而死,彼必相与异其好恶,故异也。庄子追求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愉悦,被称为至乐,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人的自由境界。天道之在人者即为德,至德之人按照自然法则行事,能够与自然界的万物和谐相处,不至于伤害万物,也不会受到万物的伤害,这就是人性的实现。[65]尚贤使能是人治社会,人治强调以人为本,而不是以自然为本,故有人为的仁义忠信之类。庄子认为,自然界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,人的知识则是有限的,自然界的有些变化是人类无法改变的,人要改变自然则是不可能的。
[8] 物固有所然,物固有所可,这正是对万物存在价值的正面肯定,而不是将万物视为一堆未加组织的材料或虚假不实的现象,其所以如此,正是站在自然之道的立场观察万物的结果,不是站在人的功利的或成见的立场上得出的结论。[56] 有没有发动者即真君存在呢?庄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,却并没有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,不管有也罢,无也罢,都不影响自然界的这种真实性。
指与非指、马与非马之间就有差别。来自大自然,又回到大自然,这就是庄子的自由观,而联系人与自然的,则是人的性命之情[53]。
其德不纯,其性不真,则不知如何生存。[44]《庄子集释·田子方》。
虽然,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。庄子最赞赏的是自然之乐,认为只有回到自然界,才有生命的和谐。万物皆种也,以不同形相禅。此外,《庄子·至乐篇》还讲述了一个失败的故事,这也是值得人类深思的。
音乐如此,美与丑也是如此。人也是一物,因此便有成心。
这样就必须不断向自然界索取,与自然界开战,结果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。这是一种生命存在的体验,不是一种对象认识。
所谓复初,一方面是回到原始本真的生命存在,但同时又是目的性的实现,即道的境界的实现。[70]《庄子集释·大宗师》。
鸟乃眩视忧悲,不敢食一脔,不敢饮一杯,三日而死。东郭子曰:‘期而后可。人的一切活动完全是由命决定的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道是人在自我超越中所达到的最高的心灵境界。
忘是忘己、忘我,这是解除桎梏的方法,也是实现道的境界的方法,忘而同于大通,就是自由境界,道本来是无所不通的。是亦彼也,彼亦是也,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,果且无彼是乎哉?彼是莫得其偶,谓之道枢。
吾所谓无情者,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,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。[75] 不仅动物与人相异,动物之间也相异,这就是动物的多样性。
从道的立场看,万物虽有差别,但各自有其存在的权利、地位和价值,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事物是平等的。[5] 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立的事物,凡物都在相互联系、相互对待之中,某物就自身而言是是,但对他物而言则是彼,某物如果以自身为彼,则无所见,但是知道自己存在则是可以知道的。
顶: 65踩: 1
评论专区